記者鍾志鵬/台北報導 龍應台:走路,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。
(圖/翻攝自龍應台《走路》影片)前文化部長龍應台,最近這幾年住在屏東太武山下與台東台東都蘭山下遠離城市。
新書《走路-獨處的實踐》紀錄自己內心的轉變,竟然也開始斜槓畫插畫。
豬肉、苦瓜、風景都是題材。
接受「三立新聞網」訪問時表示,自己驚覺被網路綁架了,因此開始走路,發現真正獨處的意義在於沉浸大自然裡,「一個人」感受風、感受樹葉、感受行雲流水般遇到的人。
走山路最怕蛇,推薦去的地方除了森林、菜市場之外,竟然還有墳場。
龍應台說:新年新希望 就去走路吧!1.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做一件沒做過的事2.走路,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。
3.走路,就不會是掛在網上、陷入其中的時候。
即便是在熙攘擁擠的市集,只要是走路,也是她帶著「自己」在熱的喧鬧中以冷靜聽、靜觀、靜思,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,明月照亮青苔,溪水攪動碎星。
只要走路,就一定是身體和「自己」單獨有約。
龍應台:走路,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。
(圖/翻攝自龍應台《走路》影片)龍應台走路的20個心法曝光 更要全神貫注心無罣礙1.走一條沒走過的路2.去菜市場,跟十個人說話3.去墳場走走4.在路邊一棵樹下,坐著5.找到沒有光的地方6.了解一種作物7.走進一方田8.跟著水聲走9.了解一個動物10.了解一株樹11.踏入一片空曠田野12.認識一個從前不認識的人13.去一個沒去過的村14.跟一條溪流,往上游走,往下游走15.問一個以前沒想過的問題16.親手寫封信,走到郵局寄出17.發現一件驚奇的事18.進入一片森林19.窗口有一隻貓,凝視20.斷網,坐在黑暗裡,看龍應台:愛上走路真正一個人獨處而不「迷網」。
(圖/翻攝自龍應台《走路》影片)走路讓龍應台發現自己的「弱點」 警告年輕人要有危機意識龍應台在新書《走路-獨處的實踐》茶敘會表示,感謝童子賢送自己一台iPad Pro,讓她發現文字之外繪畫的魅力,因此野花、小草、小貓、苦瓜、豬肉、樹葉、風景都成了她的靈感來源,遠離城市到鄉間,讓她發現全新的視野與自己的弱點。
1.全新視野是:走路遇見真實生活中的人事物,行雲流水般的「重逢」。
2.己身弱點是:不知不覺被手機綁架,思緒碎片淺薄。
龍應台感嘆連自己都這樣了,何況現代人,特別是年輕人呢?她提出一個解方,就是手寫筆記寫下重點,更提醒自己不要無盡的延伸閱讀下去。
警告年輕人,面對迷網危機,要有危險意識,如果連危機都沒有感覺,深陷其中根本毫不自知,無奈只能無意識的隨波逐流………… 龍應台:愛上走路真正一個人獨處而不「迷網」。
(圖/翻攝自龍應台《走路》影片) 龍應台:愛上走路真正一個人獨處而不「迷網」。
(圖/翻攝自龍應台《走路》影片)「走進一方田 紅豆」 龍應台走路–獨處的實踐從先帝廟經過二溝水,走到頭溝水,再折回公路,到達鐵軌旁的紅豆田,走走看看三小時,大約七公里。
並排兩塊田,一塊田已經收割,一塊田等著收割。
收割後淒清寥落的紅豆田裡有個婦人蹲在地上工作。
戴著帽子,弓著背,荒地裡一伏一起,是秋收拾粒的背影。
我走在兩塊紅豆田之間,窸窸窣窣,一會兒鞋子裡全是沙。
「你在做什麼?」「他們收割以後紅豆掉滿地……」她抬起臉,是一張憂愁的面容。
等著收割的另一片田,枝葉盡枯,豆莢因飽滿而綻開,露出口紅般溫潤、愛情密碼似的豆子,散發一種溫暖、熟透了的光澤。
往回走,看見田埂邊一個中年女人,正在親暱地跟她肥胖的鬥牛犬說話:「怎麼不聽話!你十九歲了,那邊的草叢不要去,有蛇……」「她很可憐,三個兒女,沒一個好……」原來是在對我說話,她指的是田裡撿紅豆的婦人。
「兩個女兒在酒家陪酒,一個兒子嗑藥,七十多歲了還要去大賣場做清潔工……」「紅豆田是你的?」「是啊,」她摟著鬥牛犬的大頭,「問我可不可以去撿剩下的紅豆,我當然說可以。
」成熟待採的紅豆田,美得沉甸甸的,但是蕭瑟離索。
龍應台走路撿拾的銀葉種子:大自然的生命禮物。
(圖/記者邱榮吉攝影)「去一個沒去過的村 荒心」 龍應台走路–獨處的實踐不知公里數。
因為迷路,走到哪裡是哪裡。
迷路的另一個意思,就是對路著迷。
不要導航了。
如果山在左邊,那麼海就在右邊,雖然海被樹林遮住了。
那麼我就正在從北往南行。
走在一條空曠荒涼的路上,天空真大,鼻息裡有一陣一陣大海的氣味,知道自己離海很近。
既然要往南走,只要海峽在我的右側,方向就不會錯。
後視鏡裡突然瞥見廢墟一角,緊急煞車。
怎麼會有廢墟?倒退,回到那個野草叢生的路口。
停車下來,開始走路。
本來柏油鋪過的路面,破裂了,荊棘從柏油路面的破口張牙舞抓地鑽出。
荒路盡頭,竟是一個廢村。
一條曾經是巷子的小徑,兩邊是住家,每一家都有個前院,門板斑駁,橫倒在地上,雜草覆蓋了頹倒的圍牆,多刺的爬藤從破玻璃窗竄出。
一條一條巷子踏過,踩著玻璃碎片。
好大一片廢墟村落,看不到盡頭。
是怎樣倉皇的撤離啊,地上還有敞開的抽屜,黑白照片卡在抽屜的縫裡;牆角一張坐穿了底的藤椅,壁上留著相框的黑色印跡,作業簿凌亂一地。
處處是生活的聲光溫熱,可是在這個寧靜得只聽到風吹蕉葉的下午,藤蔓爬進了客廳,樹根拱斷了門框,一隻流浪已久的貓,坐在相簿上。
這或許曾經是家。
彷彿茶杯還溫,人聲依稀。
童子賢送龍應台一台iPad Pro,她的電繪溫有如手繪觸動人心。
(圖/時報出版提供)小徑盡頭豁然開朗,出現一個街坊小廣場;大榕樹下,老人坐的搖椅、情侶相依的鞦韆、孩子攀爬的滑梯,都在。
鞦韆旁豎著三根旗桿,竟然還有兩面國旗、一面黨旗,被風撕碎了。
繼續閱讀報導突然竄出一隻狗,吃人似地咆哮衝過來,正要抓根棍子自衛,人聲喝止了猛獸。
竟然有人。
我們在榕樹下聊天。
廢墟剩下一戶人家。
他在這村裡生,村裡長,天涯漂泊之後又一身孑然回到村裡,現在老了,打死不願離開他的村。
「這就是我的家,我的村。
」他說。
「小時候,」他幽幽說,「每個村子裡的男孩子都有雄心大志,以為只要拚,世界就是你的,你有一天會衣錦還鄉,回來娶那個女孩,照顧父母、榮耀家族,但是,一走出去,就知道——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。
你一離開村子就發現,原來,爸媽沒告訴你:你比籬笆外面所有的人,都矮。
」這時,一隻紅冠鮮豔的公雞,氣宇軒昂地飛上了牆頭,就停在那被風刮成破布的國旗和黨旗旁邊。
龍應台:走路,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。
(圖/記者邱榮吉攝影) 龍應台:走路,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。
(圖/時報出版提供)本文採訪與摘自時報出版之龍應台著作《走路-獨處的實踐》龍應台介紹:作家。
2012-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。
2015年為香港大學「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」。
2017年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,開始鄉居,行走於鳳梨田、香蕉園、大山大海之間,與果農、漁民、獵人、原住民為伍。
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畔、台東都蘭山中生活。
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旅台女星被說沒耳垂「沒福氣」秀證據5張照實錘:才不信!正妹設計師「彎腰趴男客」剪髮!全場噴鼻血:好想剃光頭才工作3年「退休金有25.8萬」!他一看驚呆 網揭內幕尬爆!新髮型讓他崩潰想哭 網笑翻:傳說中的公然猥褻頭